淮南市十三五工业规划
《淮南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第15届市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战略部署,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增强我市工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根据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淮南工业奋力转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努力克服经济“新常态”和煤炭行业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面对煤炭价格下行压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战略要求,强化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努力把负面影响降到蕞低。“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12亿元;2015年规上企业户数543户,比2010年的197户净增34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2.86%,比2010年明显下降。加上寿县部分,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为354亿元。
坚持煤与非煤“双轮”驱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煤电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十二五”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达24.5%,比2010年的14.7%上升了9.8个百分点。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设立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6亿元,占GDP比重为2.03%。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3家;国家、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81家;全市已累计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2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省级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7个。制定出台《淮南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年)》,重点开展七大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智慧园区”巡展和“智慧企业”创建活动,新增“智慧企业”178户,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各2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8户。
坚持把招商引资放在首位,利用与央企对接、与全国知名民企对接、皖粤经贸合作三大平台,围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招商链条。“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202.2亿元,累计利用外资1.8亿美元,累计开工项目145个。以制造业为主的非煤产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2.5%,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按照“北重(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南轻(高新技术产业)、东新(现代制造业)西传(传统制造业)”的原则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11个园区基本完成扩园规划,各园区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为实现非煤产业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坚持推进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和企业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水、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年度及“十二五”进度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获批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煤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关键时期,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大创新加快突破,“互联网+”及“+互联网”深入各行各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一轮产业革命将更多呈现出区域协同、分享经济的特征,为淮南工业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入弯道超车行列提供良好机遇。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更加有力地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新格局和新活力,必将为处于两大战略叠加区域的淮南工业带来诸多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合肥都市圈加快建设,合肥市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将有力推进合淮一体化进程,大大提升淮南的区位优势,为淮南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旨在积极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推进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淮南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但历史包袱也较重,要实现根本性转型升级,就要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为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力度,更好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全面启动,诸如降低企业税费、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创业等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不断推出,将为淮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活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动力。
2015年底拥有2986平方公里面积的寿县整建制划归淮南市,不仅极大改善了淮南的地理空间布局,而且因寿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紧邻合肥航空港和省城合肥,将为淮南工业发展造就新的区位优势和空间载体。
“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深刻影响我国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稳定发展。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房市、股市、汇市互动叠加影响,可能诱发市场大波动,引起经济增长不稳定。
“煤电独大”的产业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煤炭行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达50.3%,电力行业占25.2%,同时采煤、发电、煤机装备等行业存在比较明显的产能过剩,未来几年如果未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快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有可能影响全市工业的平稳发展。
在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下,国家将实施更加严格的建设用地和节能减排控制措施,这将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工业用地供应紧张、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环境容量优势缩小,依靠传统的供地、供电优势吸引外来投资项目的难度将大大增加,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动能转换,必须引进和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中心、创新人才。淮南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也多集中在传统的煤电行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药、现代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同时也缺乏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业载体。高新技术企业仅57户,且基本上为中小企业。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1235”发展思路和调转促“4106”行动计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快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非煤产业集群,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建设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摆脱传统煤电依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二三一”协调发展,优先保障工业健康平稳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积极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县区域工业跨越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严守环境保护底线,坚决不引进不符合环保规定的产业项目,加大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环保整治力度,全面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发挥淮南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优势,充分利用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更加重视外资外商引进工作,深化外资引进配套机制与政策改革创新,促进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培育工业新动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创新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有力促进提质增效,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工业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收入保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财富支持。
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强市。充分把握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重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淮南市资源要素、交通区位和后发优势,加快完善配套环境机制,深化与长三角核心区工业强市的战略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工业转移,引导支持跨区域的园区共建、产业集群和垂直产业链构建,与长三角核心区建立多元化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淮南市打造为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长三角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特色节点城市,力争至“十三五”末,跻身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强市行列。
沿淮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动能有效结合,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做强“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高成长产业,做深“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做专“纺织服装、制鞋”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淮南市从以煤炭、电力,以及食品和其他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结构,向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转变,率先打造沿淮地区工业升级版,成为沿淮地区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向现代制造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引领示范区。
充分把握“十三五”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到2020年,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结构转型,基本形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工业支撑框架体系,培育若干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出一批引领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综合配套比较完善的众创空间,营造更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全面确立工业强市格局。
——保持工业中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其中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0家。
——加速工业结构调整。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全面奠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产业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5%。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
——培育一批上市(挂牌)企业。2020年末,沪深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达到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8家。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新增民营企业2000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完成省下达指标,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主要产品能耗低于国家限额指标。
充分发挥交通条件大改善带来的区位新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比较成本优势,更加重视非煤产业发展,更加重视引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切实降低煤电依赖。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和新型煤化工三大产业,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快产业规模集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力支撑工业转型升级。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依托合肥和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和大数据产业大发展布局,全面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电子信息制造生产配套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发展趋势,着力打造汽车和轨道交通零配件生产基地。依托煤矿装备制造基础,促进企业向工程机械、节能装备、智能农机、安防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皖能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投产,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焦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出一批智能制造、绿色生产、自主品牌的小巨人企业。抓住健康经济大发展趋势,促进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以集群优势吸引更多外来投资,打造百亿级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基地。充分利用国家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和对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支持,加快布局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光伏发电产业规模,带动光伏设施设备制造业发展。依托本地优质农产品优势,推动豆制品、牛肉汤、乳制品、羽绒制品、席草制品、酒业等农产品加工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系列化方向转型升级。
促进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去产能”部署,主动调整煤炭产能,促进煤电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创建全国煤电安全高效清洁利用示范基地。提高煤炭产业采煤智能化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水平,强化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技术的领先、人才的集聚、管理的高效奠定行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电力产业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降低发电成本,深化直购电体制改革,巩固淮南电力资源优势。
立足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项目,引进和发展可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纺织服装和制鞋两大产业。加强与沿海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合作,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链,推动出口加工型纺织服装业发展。加强与温州鞋业的合作,打造集生产、批发和辅料市场为一体的鞋业中心。
充分发挥寿县划归淮南形成的临近合肥航空港和土地资源丰富新优势,加快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的产业集聚,促进寿县工业与淮南工业、淮南工业与合肥工业的空间协调,构建新的“T形”布局体系。
推动淮南工业建设重心南移,充分发挥新桥国际产业园紧邻合肥航空港和省城合肥的优势,将新桥国际产业园打造成合淮工业走廊桥头堡、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核心区和“调转促”主阵地,打造成为淮南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淮南市新的经济增长带。加强与合肥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与合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充分利用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新桥国际产业园的协同发展。
根据寿县区位条件和工业布局基础,重新界定合淮工业走廊走向,重构淮南工业布局框架体系。将合淮工业走廊走向,从原有的山南新区南上穿过长丰对接合肥的走向,调整为依托寿县新桥直接对接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走向,形成由新合淮工业走廊和沿淮工业带组成的“新T形”工业布局框架体系(见图2)。“新T形”工业布局框架体系主要由“一带、三园、七区”功能板块组成。“一带”即由合淮工业走廊和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组成;“三园”指三大优势产业园区,分别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七区”指七大县区属工业区,分别为凤台经济开发区、平圩经济开发区、毛集经济开发区、安成经济开发区、寿县工业园、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及大通工业新区。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各项大政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抓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淮南市煤炭、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抓住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新趋势,优先发展需求紧迫的先进技术,瞄准行业蕞高水准,引进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展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攀升。一是进一步激发企业自身创新活力,以国家、省、市企业研发平台为基础,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建设,通过创新项目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锻炼一批人才队伍。二是推进科技型企业和传统产业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中科院合肥所、中科大、合工大、安徽理工大等省内优质高校资源,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化合作领域,选择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发挥科技创新在工业经济转型中的“内力”功能,树立高效益的转型方向,提升“四基”创新能力,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推广,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和安徽省地方标准研究,确定重点产业未来五年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关键技术和技术突破的路径。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互联网”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全面拥抱互联网,加快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动企业引进使用智能装备和智能管理系统,促进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积极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推进计划,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优势产品的精细化生产能力,开发满足市场新需求的产品,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自主品牌。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专业化配套机会;引导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更好地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配套产品和服务,共同打造产业链条。
以“双创”载体建设为主要抓手,更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众创空间,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完整物理空间载体,打造创业辅导、创业资助、创业融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人事服务等构成的双创服务链条。建设江淮云创业孵化平台、淮南智慧谷研发创新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应用园。每个省级开发区建成一个省级众创空间。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众创空间。
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打造淮南制造良好形象。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对标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质量标准,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建设智能化质量检测系统,推广卓越绩效、普及质量管理小组、精益生产、质量诊断、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或方法。制订实施淮南品牌培育计划,统筹品牌建设资源,形成品牌建设层级体系和整体合力。组织开展各级品牌创业活动和各种品牌宣介活动,提升企业品牌满意度、知名度和信誉度。
深入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聚焦园区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坚持全市各园区合理分工和产业链集中布局,着力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性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主导产业打造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引导各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拓展战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医药,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全市产业布局分工体系。通过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产业基金引导、公共服务平台、资金补助等措施,强化“一园一策”引导政策,促进各园区落实产业链拓展战略。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增强产业链引领力。推行产业链招商,以专业化、规模化的园区空间、园区设施、产业集群和配套政策,形成招商引资优势,拓展产业链条。
实施“一镇一业”专业化发展计划,以产业集群专业镇培育为核心,鼓励支持“一镇一业”发展模式,推动县区工业稳步壮大。靠近省市级园区的乡镇,重点发展专业配套项目,共享省市级园区产业集群带来的溢出效应。位于农区的乡镇,依托地方特色资源,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支持开展区域合作、共建合作园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研究制定“一镇一策”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促进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项目集聚水平,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积极实施引进外资外企行动计划,以低成本优势为基础,以政策配套为吸引,以开放创新为动能,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在承接外资外企产业转移项目,培育出口导向型工业上,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沿海大城市商务成本继续走高,外资外企进一步调整布局的态势,主动对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各项创新举措,重点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建设出口加工区,承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转移项目,打造外资外企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铸动能,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一要构建保税服务支撑体系。结合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适时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贸易等提供基础性支撑。推动合肥海关淮南办事处升格为淮南海关,推动安徽国检局淮南办事处正式机构设立,推进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成工业园保税仓库建设。二要建设出口物流立体通道支撑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出口加工区,对接“合新欧”班列、对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对接淮河淮南港的快速交通链接线,加快推进淮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推进铁路“无水港”建设。三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服务和政策支撑体系。学习借鉴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宝贵经验,复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实践,依法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度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政策体系。加快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全面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大通关协作机制。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积极探索实践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发展的框架体系和有效途径。
全面实行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决贯彻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下达目标。重点在电力行业推动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在装备制造、煤化工、材料、纺织、医药等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的产业领域,加强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促使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落实钢铁、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推进政策制度创新,显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重点推进煤炭、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及其产业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强化技术装备支撑,从源头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煤矸石、粉煤灰、瓦斯气、秸秆等大宗废弃物综合开发力度,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把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打造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格义生物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
全面树立绿色制造理念,从产品开发到产品消费,探索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加强节能环保监察,开展绿色评价。
着力补短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搭建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的跨越提升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改善淮南工业发展条件,增强产业集群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依托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发展临港物流业,依托江淮运河、淮河淮南港和通江达海工程发展水运物流业,依托发达的铁路网络发展铁路物流业。打造铁水联运枢纽,完善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推动公、铁、水、空联运,实现货物“无缝隙衔接”,促进综合物流业发展。在新桥国际产业园、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规划建设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基地,吸引一批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形成物流企业集聚,为大中型企业建立配送中心提供空间。
改善金融服务,更好保障工业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引导银行扩大实体经济贷款,全面落实好国家关于实现“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的目标。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和担保机制,鼓励各类银行加强民营企业信用服务,建立大数据征信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指导和监管,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增信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参与淮南各类项目的投资和企业重组。鼓励淮南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发展专业投资机构,参与股权投资。
着重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业孵化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专业服务人才,推行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与省级公共服务机构、合肥市公共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建立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着力构建“3322”重点产业体系,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做强“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高成长产业,做深“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做专“纺织服装、制鞋”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把握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宽带淮南”建设契机,依托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产业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争创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和服务三大中心。到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淮南大数据产业存储、交易、应用和服务三大中心,建成江淮云产业平台、淮南智慧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和淮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四大平台,打造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带动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产业集聚;同时,大力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应用,提升城市服务效率。
信息基础设施: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IDC)、淮南铁塔通信基站监控调度中心项目、信威(安徽)宽带无线政务专网项目、寿县4G—LTE无线G基站建设及家庭宽带工程、智慧城市建设、无线城市建设等。
4G通信器件生产项目、兄弟电子高清显示输出元器件项目、新光神光纤水下预警系统用轻型水密电缆项目、达实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项目等。
云“村品镇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项目、中意之旅“中意付”支付清算平台项目、云坤物联网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与农机自主控制系统项目、讯联信息技术“智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发项目等。
云计算大数据:达实智慧医疗大数据项目、华印机电国产卫星综合信息集成服务平台项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项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项目、科大讯飞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平台项目、国投新集农业及气象大数据实验室项目、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矿安全国家大数据分析中心项目、淮南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等。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依托煤矿装备制造业基础,把握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升级趋势,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装备制造业强市。到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推动煤矿装备机械优化、兼并重组和转型。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鼓励发展高性能电机、电池及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等配套产业,拓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化率。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检验与验证平台,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突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集机、电、液压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大力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水平,实施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力争将防爆电气产品培育成全国“单打冠军”。
500万件汽车零部件、新桥年产100万件汽车举升机零部件、车百氏汽车配件加工生产、星通汽车内饰新材料二期、汽车变速箱及工程机械变速箱投资项目、中国能源集团公司的LNG综合利用项目、淮南东华特种装备公司的LNG装备生产项目、黄石华旦汽车举升机零部件制造、电动汽车和电动代步车制造。
10万台电机电子制造、年产1200万套冰箱压缩机曲轴及曲轴箱、钱潮轴承年产3000万套高效节能轴承、憧腾电子年产2万台套温度(湿度)传感器自控系统、纪兴源年产3000台自动化涂装设备、恒正线台套工业机械手、中升年产3万台加油机生产、福久模具年产500套汽车及家用电器模具生产、机器人孵化创业园、凯盛重工二期和真空磁控溅射低辐射镀膜玻璃装备制造项目、燊元机械设备制造二期、阿尔法电梯制造、格义电气控制系统研发制造、海宇电气二期,凤台洁诺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电力装备产业园。交通运输装备:安徽中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志铁路专用线项目。
万吨电力设备及配件制造加工基地、中靖氢能发电设备生产、江苏中能大功率高压永磁同步电机制造、清华大学发动机电控系统产品生产。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延伸和拓展煤化工产业链。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减水剂、锚固剂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规模;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聚酯纤维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高档建筑涂料等。遵循节能、环保、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特色模式,通过大型煤电基地、煤化电工业园区,实现煤化电一体化发展,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力争将锚固剂、浓硝酸、炸药、三苯基膦等产品培育成全国“单打冠军”。
3“十三五”淮南市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中石化、皖北煤电、皖能集团、国投新集、淮化集团等大型国企及安徽梦能等民营企业煤化工项目建设;中安
万吨/年煤制甲醇转化70万吨/年烯烃项目、安徽梦能6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皖能煤制气一期22亿立方米/年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安联合1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中安联合22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淮化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脱硝催化剂再生、碳四碳五综合利用、聚烯烃深加工等项目;淮化集团、德邦化工等企业搬迁改造。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通过招大联强,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工业园建设,培育现代医药产业集群,打造省内领先的集药品、药用辅料、医疗设备、医药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聚焦药用辅料产业,以安徽山河药用辅料公司为主体,积极引入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实施药用辅料单产品冠军计划,发展新型药用辅料,打造我国重要的药用辅料生产基地。积极承接长三角现代医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以中药浓缩丸系列和中药微丸系列产品为主的中成药(中药饮片)现代药物;积极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医药包装企业发展。
4“十三五”淮南市现代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医药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药集团医药产业基地项目、恒诚集团的生产线扩建及技改项目、山河药辅公司二期项目。深圳海王集团的抗肿瘤药物及医药物流项目、泰州久天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项目、港铭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抗过敏原料药生产项目、海南康芝药业公司的生产基地项目以及安徽永和药业、康保安医药包装、振德医用绷带、国瑞药业等医药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凤台县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紫杉肽原料药生产项目。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高端医疗用品医用高分子材料喉罩项目续建、汉郑医疗卫生用品项目。安成经济开发区胶原肽产业化项目。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聚焦光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核心产业和储能、核聚变等延伸产业领域。光伏、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重点培育高技术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加快突破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攻关,提高生产能力,建成全国光电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延伸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储能和传输配套产业。
5“十三五”淮南市光电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窑河渔场光伏发电站项目、晶科光伏发电、九龙岗光伏发电及综合开发。中电投
兆瓦光伏电站、航天中能清洁能源公司沉陷区光伏发电、北京北控光伏发电项目、国电南自光伏项目、江苏保利协鑫光伏发电、年处理300吨多晶硅及光伏发电板组装、胜奇新能源电子工业地产。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信义渔光互补发电。八公山区废弃煤矿100MW光伏发电、光农互补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青年闸灰场20MW光伏发电、生物质热能4×12MW发电、焦岗湖光伏发电、平圩电厂西灰场光伏项目、工业广场光伏项目、塌陷区光伏项目。中发电力实业总公司光伏电站。300MW水面光伏电站、中电国际凤台县秸秆发电项目、海锂子电池、新集及桂集光伏发电厂、中能众诚光伏产业、凤凰镇光伏发电、尚塘乡光伏发电、采煤沉陷区渔光互补综合治理项目。信义光伏350MW光伏发电、寿县陶店国电投100MW光伏发电、寿县正阳关100MW光伏发电、春申科技太阳能LED、国能寿县生物质发电、国电团山风电场、国电安徽新能源风力发电、农林废气物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建筑屋顶光伏并网发电和建筑屋顶光伏户用发电示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做强“淮南八公山豆腐”、“淮南牛肉汤”等地方特色品牌,发展有机大米精深加工和食用植物油加工,推进乳业加工基地建设,拓展健康食品加工,积极发展果蔬饮料加工和白酒、啤酒、葡萄酒的酿造。利用淮南作为中国豆腐发源地,大力宣传淮南豆制品,打造3—5个豆制品品牌,主要推广豆腐乳、豆腐干等;整合谢家集、潘集、八公山、寿县等区域的豆制品企业,共同打造“淮南八公山豆腐”品牌,加大对淮南豆制品的品牌文化宣传力度,让淮南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豆腐文化产业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着力引进健康食品项目,主要发展速冻保鲜食品、养生食品(胶原蛋白项目)、方便食品(面条、淮南牛肉汤)等。重点提升淮南牛肉汤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将淮南牛肉汤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知名品牌、与康师傅方便面齐名的方便食品著名品牌。加快乳制品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延长乳制品产业链。积极发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果蔬饮料加工及酿酒工业。推进信息技术在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体系,积极拓展长三角市场,力争将淮南牛肉汤和豆腐乳产品培育成全国“单打冠军”。
6“十三五”淮南市绿色食品加工业重点项目八公山豆腐产业园扩容升级项目,碗碗香豆业公司刘香(淝水)豆腐小
业+旅游+文化”项目、安徽八公山豆制品公司升级改造项目。凤台县润莹食用菌功能性休闲食品深加工项目、兴永食用油深加工项目、永新工贸深加工项目、永胜粮油深加工项目等。白蓝集团食品加工项目。寿县楚井坊酒业白酒基地建设项目。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推进煤炭产业向下游增值产业和相关产业延伸,培育新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淮南煤炭产业的升级版。至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推动以大基地和大集团为主导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转型升级。按照“开发两大矿区、建设一条走廊”的思路,重点开发潘谢矿区和新集矿区,新增一定煤炭生产能力,新建煤矿项目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鼓励大企业实施矿井安全技术改造。以改革采煤方法为核心,鼓励采用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加快煤矿技术改造步伐,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建设“智慧煤矿”。不断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提高入洗效率、煤电转化能力和外销精煤规模,提升煤泥综合利用效益。
7“十三五”淮南市煤炭产业重点项目杨村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张集矿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建设项目项目、顾桥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建设、新集一矿改建工程项目;潘集区潘三矿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建设项目、潘集选煤厂工程项目。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淮南地处华东腹地和长三角区域,外运距离短的优势,借助芜湖港中转、储配、运力的集成优势,以两大煤炭产业集团为主体,打造沿淮河煤电走廊,建设长江经济带煤电能源高地,探索煤电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全国煤电安全高效清洁利用示范基地。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拓展电力产业链。至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建设“大参数、低能耗、高容量、超低排放”火电机组,提升电力企业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电能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严控环境污染。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有效控制碳排放,实现节地、节水、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做精做优电力产业。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国家能源基地基础。开展向大用户直购电的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机制,促进电力产业发展。
8“十三五”淮南市电力产业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潘集电厂、大唐淮南电厂、田集电厂三期、平圩电厂四期等项目,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低热值煤电厂、生物质发电厂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淮浙煤电凤台发电分公司
、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淮浙煤电凤台发电分公司1号汽轮机通流改造、平圩发电超净排放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淮南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地缘和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纺织服装业转移,引导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培育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能级与竞争力明显提升,进入我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名录。至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聚焦车用纺织品和精品服装领域。加强与区域内大型汽车集团对接,生产汽车必备的内饰类纺织品;根据家庭汽车用品需求,设计生产新颖、舒适的个性化、精品化车用纺织品,做专做优车用纺织品领域,力争成为我国车用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与国内外著名服装品牌合作,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同时与国内著名的服装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设计时尚化、个性化、精品化的服装服饰,积极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发展高档纱线和面料、医用和矿用等其他产业用纺织品、特色家居用品,以及配套服务业,做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纺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园项目、三祥、天和羽绒深加工项目、金诚汽车装饰配件项目、安徽裕皖制衣扩建项目;寿县羽绒加工出口产业园筹建;淮南凯韵服饰、画锦服饰项目;大通区富华服饰工业园项目、年产460万㎡汽车内饰材料合作项目、宁波森亚特服饰有限公司50万套西服生产项目;安成经济开发区朵曼服饰服装出口加工项目;盛华纺织新规划项目建设。
(1)发展方向与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淮南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强与温州鞋业的全方位合作,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制鞋产业转移,形成比较完善的制鞋产业集群,成为我国著名的制鞋业生产基地。至2020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亿元。
(2)重点领域与发展路径。重点聚焦运动鞋领域,针对我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积极与国际国内著名运动鞋品牌合作,力争成为品牌运动鞋的生产基地,提升淮南市制鞋业的市场知名度与占有率。同时,聚焦细分市场领域,鼓励企业积极研发设计外观新颖、穿着舒适的多功能型运动和休闲鞋,创建地方自主品牌。积极发展精品童鞋、舒适美观的中老年鞋、时尚女鞋等其他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的制鞋业,培育淮南市制鞋业的优势和特色。
万双鞋项目建设、二期年产700万双鞋项目建设、三期年产1500万双鞋项目建设;八公山区制鞋加工产业园建设,温州格诺鞋业年产200万双制鞋项目建设;毛集实验区集休闲鞋、旅游鞋、皮鞋等各种鞋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鞋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发展定位:依托寿县新桥直接对接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区位优势,打造新合淮工业走廊。积极培育合淮工业走廊和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促其协同发展,并提高产业规模与能级,打造为淮南工业新增长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
发展路径:依托新桥国际机场,发展外贸出口、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依托合肥联宝、京东方等现有产业溢出和中科大、38所以及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科教资源,重点引进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物联网器件、汽车电子、智能家电、电子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制造、应用软件等产品;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环保设备、环保水溶剂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引进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突出各大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为原则,引导园区整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
发展定位:提升规划能级,促进产城融合,优化基础设施配置,加快打造以装备制造业、现代医药为主导产业集群优势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等产业,积极配套发展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
发展路径:依托凯盛重工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引进和发展与煤矿开采相关设备生产和制造项目,推进煤机装备产业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依托陕汽重卡专用车项目,引导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向汽车零部件配套、轨道交通、施工机械(盾构)及工程机械、智能农机方向转型发展;延伸LNG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开发冷藏保温车、化工液体、低温液体特种运输车及罐车等。立足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和交通区位优势等特点,加大新品研发,大力发展以医药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业。
发展定位:依托合肥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加强合淮区域合作,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整合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淮南现代产业园区,积极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标靠拢。重点发展信息制造业、大数据、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型材料产业,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大数据信息中心和信息化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发展路径:依托中国移动IDC数据中心,建设IDC业务集中承载中心、语音谷、车联网基地等,引进科大讯飞,建设中国声谷拓展园发展智慧健康和智能终端开发和应用;加强和中兴通讯合作,加快智慧城市安徽总部、通讯设备及终端产品制造三个项目及高端通讯设备研发和生产;积极对接国内外优势数据信息企业,打造数据资源中心,支持发展数据采集、处理和运营服务;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电商、网购等融合发展;抓住合淮同城化、皖南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开发区及其台商、外资企业的合作,培育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
发展定位:积极推动投产组织工作,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布局,构建以新型煤化工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化工(煤基石油化工、替代燃料、基础化工及高端石化产品)及煤机装备等相关延伸产业,形成完善的煤化工产业体系。
发展路径:继续引进煤化工大型企业与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中安煤化一体化、皖能煤制气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发展煤经甲醇制烯烃(芳烃)、煤制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产业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煤化工装备产业等煤化工延伸产业;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减水剂、锚固剂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规模;推动淮化集团、德邦化工等企业搬迁改造。
大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积极引导县区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集聚的专业园区,为县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园区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打造成为淮南市西部工业发展极,促进淮南工业空间格局均衡发展。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鞋类)、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发展路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中游发展,推进现有规模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加工水平,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型生产,提升产品的出口产量;积极引进新型建筑密封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其他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发展优质高档产品;加强对开发区内纺织服装鞋业、新型建材等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煤化工配套产业、新型建材等高科技产业,将其打造成淮南市新型工业基地。
发展路径:立足搭建工业强区的战略平台,加强与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功能对接,主要发展以煤化工下游产业、新型建材市场为主导产业,联动现代物流业和综合服务业发展,形成以新建材、新能源、新物流“品牌”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园。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以绿色食品、旅游用品为主的加工业,延伸拓展主导产业链,打造淮南市特色加工基地。
发展路径:依托洪图粮油食品、新食客等食品项目,支持高端食品机械设备研发和制造加工业发展,提高特色食品的加工能力,发展以果蔬、粮油、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企业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的对外销售;重点发展服装、玩具、藤编等旅游用品产业,开发健康、休闲、有特色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加强产品设计和时尚产品开发,提升产品档次。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其打造成安徽省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发展路径:依托三正集团、江苏安瑞环境科技能源、安徽三电光伏科技等重点企业,积极吸引其他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入驻;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煤化工延伸产业。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轻纺服装、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将其打造成寿县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以盛华纺织、华祥食品、楚井坊酒业等龙头企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企业入驻,拓展服装加工,精梳纺纱及各类纺织品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培育绿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努力打造集产、学、研、展、游为一体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
发展定位:促进扩容升级,同时整合寿县的八公山乡,向省级产业园目标迈进。重点发展以豆制品为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成为集博览、展示、商贸、养生、旅游于一体的豆腐文化产业园。
发展路径:依托八公山豆腐文化效应,打造“八公山豆腐”品牌,大力扶持八公山豆制品厂、兴兴豆制品公司等若干豆制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积极引进相关食品加工企业,延伸豆制品加工产业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发展定位: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服装(服饰)加工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将其打造成淮南市服装(服饰)生产加工和医药物流产业为主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发展路径:加强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对接,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先进企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目标发展;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业,积极引进装备制造、服装等其他工业物流产业,加快建成以医药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园。
寿县重点培育建设窑口、堰口、正阳关、迎河、安丰、大顺、板桥、刘岗八个工业集中区。窑口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混凝土、水泥等为主的防水建筑材料;刘岗工业集中区,突出发展以玻璃制品、新型管材为主产品的新型建材加工业;正阳关工业集中区,全力打造中小船舶修造产业集聚区;大顺工业集中区,重点引进纺织服装;堰口和板桥工业集中区,突出发展席草制品和席草工艺品制造产业;安丰和迎河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业。
凤台县重点培育桂集、凤凰、顾桥、古店、钱庙、新集六个工业集聚区。桂集产业园重点引进智能制造;凤凰产业园引进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顾桥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轻工鞋服电子产业;古店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食品深加工产业;钱庙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和箱包产业;新集工业集聚区重点引进建材产业。
大通区重点培育上窑工业集聚区、田东洛河工业园和淮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三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上窑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田东洛河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服装加工、医药包装等主导产业;孔店淮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特色仓储物流业。
八公山区重点培育新型建材产业园、小家电产业园、制鞋加工产业园、装备制造等工业集中区。新型建材产业园重点引进新型陶粒及其深加工产品企业,大力研发和发展新建材,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制鞋加工产业园与凤台经济开发区温州鞋业园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鞋业加工业;小家电产业园积极承接长三角的家电制造业;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巨万公司和中兴公司升级改造项目为依托,积极研发新产品(托辊),实现产品换代升级。
11各县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寿县:农副产品及食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及新能源
以市经信委为组织实施主体部门,建立健全市直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的规划实施组织领导体系,加强部署、加强检查,进一步研究制定保障规划落实的重大创新举措。建立健全工业发展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量化五年规划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各开发区、县区和部门,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力度。
全面推进市、县区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县区领导责任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积极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进一步下放登记权限,简化流程,强化联审机制,扩大网上审批应用范围,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减少社会中介组织各类评估活动与行政审批的联系,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政府从日常的技术性审查职能中退出,强化建设各方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制度。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切实降低各类税费负担,取消、免(停)征、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行政部门涉企收费和行业协会收费。合理降低用工成本,适当下调社会保险费缴费率,设立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和职工培训补贴政策。积极降低用电成本,下调工业用电价格,推行直购电机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维护存贷款利率定价秩序,落实国家降息政策,建立地方贴息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支持,对市场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进一步降低用地成本,推行工业用地长期租用,降低土地出让金,下调土地使用费率。
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扶优扶强、定向培育”的原则,加大政府专项资金对工业的支持力度。每年从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上市、资产重组、项目建设、重大技术改造等发展项目。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工业企业“小升规”、技术改造、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对标诊断、产品宣传推介及两化融合发展等。鼓励和支持县区、园区设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保障。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推动人才结构战略调整,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研究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新政策,在股权激励、贡献奖励、住房补贴、创业资助、创业场地、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积极的激励保障措施。加快提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依托职业技能学院建立实训中心,把市职教园区建设成为省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着力改善各园区、各乡镇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基础设施条件,政府性投资要优先向园区、工业企业倾斜,包括各重点工业园区的对外快速交通网络,淮河水运与港口建设,园区电网、气网、水网、无线网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的联运体系与枢纽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建设,支持各重点园区开发配套性的商业设施与住房设施。
按照“保障发展、集约利用”的原则,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工业用地,重点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尤其是矿区塌陷土地资源,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研究制定各开发区、园区外存量工业用地调整转型、分类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和厂房进行改扩建,适当提高厂房容积率。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