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泰州大健康产业集聚路径:培育产业生态赋能创业梦想
“二次创业还是留在了中国医药城。”江苏荃信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负责人颜宇洁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原来创办的公司成功出售后,再次创业时有许多城市递来了橄榄枝,但荃信生物依然选择了泰州。
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正是有这样的魅力,让投资者觉得留下准没错。在现代快报记者探访的数日里,医药城给人的感觉并非冷冰冰的厂房和实验室,而是一群充满热血的人共同做着充满热情的事。
泰州市副市长,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叶冬华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泰州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战略机遇,聚焦“医”和“药”两大主题,建强筑牢产业、创新、人才“三条链”,努力再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医药城。
回望中国医药城17年的发展历程,一片农田上为何能够聚集120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地级市泰州为何能够发展出一座年产超百亿元大健康产业新城?
裘霁宛就是在泰州中国医药城蕞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是荃信生物的董事长,2007年从西子湖畔来到凤城泰州,在中国医药城创办泰康公司,专业从事治疗性抗体药物等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彼时的医药城只有几栋厂房,很多配套设施还未跟上,但给出的各种政策优待吸引了许多一无所有的初创公司来此安家。
泰州没有医药企业人才怎么办?“在园区刚起步时期,每个来到这里的硕博士都能拿到少则七八万、多则十几万的住房补贴,再加上企业给予的无息贷款,解决一套房不是问题。”颜宇洁告诉记者。
“我们一直相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改委主任邱小平说,荃信生物创始人余国良博士也是园区建设初期的贡献者,在园区的规划上,余国良作为医药产业的资深研究员给予了很多管理、运营上的建议,也获得了园区的采纳,这也加深了科学家与园区之间的纽带关系。
正是这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余国良、裘霁宛在2015年出售泰康公司后,创建的荃信生物再次落地泰州,并其后再次合资创办了江苏赛孚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我们充分信任中国医药城,也看到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这算是一种双向奔赴吧。”荃信生物人事总监程群说。
除了像荃信生物这样有基础有实力的大企业,中国医药城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来此创业。
江苏悦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嗷嗷待哺”雏鸟中的一员。2022年9月23日,悦世医药在中国医药城国家新药创制基地注册成功。“吸引我们的一方面是医药城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指导等硬支持,另一方面是这里审批上提供的软服务。”悦世医药总经理汤晓雷表示。
汤晓雷提到的软服务,指的就是园区引入的省级办事平台——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泰州医药高新区直属分局,由于跨越市级直接到省级,药企的审批更加高效。“这个时代拼的就是速度,审批慢一天可能就被别人比下去了。”江苏悦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项斌说,再加上园区给予了充分的事前辅导,减少了因材料不全而耽误审批的现象。
“企业只要愿意过来,就可实现拎包入住”
打造一座中国医药城,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医药界有个说法叫‘三个十’,即研发超过十年、投资超过十亿、成功率不过10%,所以我们常说做医药行业需要耐心和气魄。”邱小平说,17年的播种已经初见成果。
据邱小平介绍,中国医药城在研和申报的一类新药品种目前有80个,基本形成“3+2”产业链条,即生物药(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和现代中药3大主导产业链,特医配方食品、动保2大特色产业链。
为招徕的企业从设备、产房到研发平台、用地,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和服务。“园区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个是‘引’,一个是‘育’。”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庞作正曾在招商平台工作,他向记者表示,企业只要愿意过来,就可实现“拎包入住”。
“在中国医药城十余年的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头部’。”庞作正说,园区搭建了20余个特色鲜明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为企业和人才团队提供包括基础研究、新药发现、临床研究、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全链式”服务,实现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拎包入住”,减少企业早期的投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同时,园区积极探索“项目+平台+人才+基金”的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说,既护“小”,也帮“大”。截止目前,已成功培育出1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
随后记者来到医药城的公共服务平台,这里是泰州的“不夜城”。尽管夜幕已然降临,但公共服务平台16层的大厦里,仍然灯火通明。大大小小的研究室中,无数的科研人员还在为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而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
“光设备我们就投资了 1.3 个亿,200 多万的质谱仪,几十万的液相色谱仪,都是以共享的方式供企业预约使用。”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医药产业园管理办公室科创人才中心研发机构主管孔秀芹解释道。此外,企业前期交给平台的房租,也会被平台返还到共享仪器账户上,当企业租用设备时就从中扣除。
孔秀芹表示,像她这样的生物学博士在园区里还有很多,不少同事都是在药检所工作过、经验丰富的老手。对于不会使用设备的企业工作人员,园区就会派专业人士手把手教学。在企业初创时期,平台不仅出钱出物还出人,为的就是助推 种子 发芽,迅速成长。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帮助下,百英生物、伟禾生物、亚虹医药等众多企业从小苗长成了大树,一批年轻人实现了创业梦。
走在中国医药城区内,让人有一种在大都市的感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骨干道路纵横交错,街道上各类商业主体琳琅满目。正午时分,刚装修好的青年食堂里人头攒动,忙完工作的药企人在这里享用着自助餐。种种景象告诉着记者,这里除了医药研发,更是无数人生活的地方。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未来十五年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发展重点依旧是抓好产业、创新、人才‘三条链’。”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改委副主任陈晓祥表示,未来十五年,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给自己定下了7个“百亿级”目标:
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100亿级)、全国疫苗产业地标(200亿级)、特医配方食品中国头部高地(100亿级),诊断试剂(200亿级)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150亿级)集聚度全国头部,跻身全国化学药新型制剂(200亿级)和现代中药产业(350亿级)示范区。
科技创新是头部生产力。下一步,高新区将结合高铁枢纽规划,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推进离岸孵化,计划建立北京、上海两个离岸孵化中心,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活力的创新策源地。
当地人喜欢开玩笑——全泰州学历蕞高的人都汇集在中国医药城。高层次人才队伍是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根”。下一阶段,高新区将瞄准打造世界级特色产业人才中心目标,力争每年引进创新人才4000名,其中领军人才100名,海外人才300名。
泰州的经验:锚定目标,持续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
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通常在拥有高校和金融资源优势的大城市聚集。但地级市泰州在人才技术资金上并不占优势,为何也能够发展出超百亿级的中国医药城?
“如果要总结泰州中国医药城的经验,前期科学体系化的大健康产业规划是关键。”陈晓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06年医药城建设之时,泰州便考察借鉴美国加州、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先行者的经验:吸纳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到园区设立研究机构和基地,使全球蕞新的医药成果在泰州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但泰州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从实际出发选取那些进入临床即将产业化的项目落户,即使高层次人才不一定长期在泰工作,但研究的成果依然能够在泰州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在不断努力下,疫苗、抗体、化学药新型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特医食品等六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的在中国医药城壮大发展,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制造业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无论是二次创业的赛孚士,还是刚召集团队创业的悦世医药,他们都向记者表达了选择中国医药城的同一个原因:这里产业生态环境好。
通常而言,企业进驻后,免费的办公室,唾手可得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税收优惠、标准厂房、员工宿舍等产业环境让初创公司能够小投入、低成本进入赛道;待企业逐步壮大后,园区再为其提供土地自建厂房,以及各类金融服务配套进一步赋能企业发展。
“十几年时间锤炼出来的大健康产业生态环境,就像一座森林,一家家创业公司就像落入其中的种子,这里的阳光雨露会滋养大家成长,这是我们选择的中国医药城的重要原因。”汤晓雷说。
通讯员 王卫军 刘昊宇 现代快报+记者 龙秋利 毛晓华 尹有文 熊平平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