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村社合一”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央广网泰州6月24日消息 芦笋割茎、分拣选挑、打包运输……日前,在江苏泰州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芦笋种植基地,几十名村民正忙碌在棚间地头,大家分工合作,忙而有序,共同绘成了一幅繁忙的农事图。
芦笋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白米镇大安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村合作社为载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合作社上、建在基地上,充分发挥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大力倡导“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新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脱贫增收路径。
据了解,大安村是白米镇典型的经济薄弱村,2007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5万元。如何带领群众脱贫,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经过村“两委”反复调研、多地考察,蕞终决定种植芦笋,发展芦笋产业。2016年初,大安村利用区政府15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吸收名人能人、村干部投资入股,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等方式,创立了大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领办、党员示范、就业带动等方式,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的产业脱贫模式。
白米镇在“大安模式”的基础上,还进行总结提炼,探索出“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就是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村集体和合作社融合发展。目前,全镇17个村均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其中大安村、孙舍村、昌桥村均实施芦笋项目并形成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白米、蛙庄、杭家铺3个村先后成立了劳务公司,承接集镇园区保洁、绿化管护等业务;野沐村按照“产权不变、资产保值、收益归村”的模式,经营管理镇农贸市场;其他村吸引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形成稳定的村集体收入来源。
“自2017年土地流转后,我就成了闲散劳动力,合作社成立以来,正常在合作社做工,除了土地租金收入,每年增加近万元的收入。”白米镇孙舍村三组村民翟步芹开心地说。
在推行“村社合一”的过程中,白米镇充分考虑贫困户的特殊情况,成立镇扶贫基金,以贫困户名义入股合作社,按照“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的思路,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他们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帮扶资金入股,实行“保底收益+分红收益+劳务收益”的模式,每年每亩收益不低于800元,再加上年底的分红,有效缓解了困难人群的脱贫压力。
“‘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模式’,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激发了农村发展新动能,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白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将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聚焦群众所急所盼,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奋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田崇新 王婷)
姜堰挖掘本土红色文化 厚植育人土壤
下一步,姜堰区将持续加强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厚植育人土壤,引导青少年自觉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2021-06-24 17:04:00
江苏姜堰:学党史画党恩,百米长卷绘深情
日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开展以“捐机七十载,致敬一百年”为主题的百米长卷书画现场创作活动。
2021-06-01 16:53:00
姜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姜堰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2021-05-17 11:17:4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网 版权所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网 版权所有
泰州姜堰:“村社合一”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白米镇在“大安模式”的基础上,还进行总结提炼,探索出“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就是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村集体和合作社融合发展。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